1.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 )
A.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C.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2.(2017·福建宁德一模,27)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
年代 | 出现次数 | 次/年 |
康熙朝 | 120 | 1.97 |
雍正朝 | 46 | 3.54 |
乾隆朝 | 64 | 1.07 |
嘉庆朝 | 10 | 0.40 |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2017·湖南郴州二模,6)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
中历 | 公历 | 江南地区人口总数 |
西汉元始二年 | 2年 | 2 507 188 |
东汉永和五年 | 140年 | 6 294 801 |
唐天宝元年 | 742年 | 10 597 726 |
宋崇宁年间 | 1102~1106年 | 14 580 885 |
明洪武二十六年 | 1393年 | 35 987 111 |
A.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增长影响甚微
C.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
D.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人口增长
4.(2016·江西上饶高三模拟)下面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
年份 | 1914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布机(台) | 2 316 | 2 736 | 3 839 | 4 139 | 4 139 |
纱锭(枚) | 544 780 | 647 570 | 658 748 | 842 894 | 1 248 282 |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蕴含着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5.(2017·山东枣庄一模,26)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6.(2017·四川乐山二模,33)以下为“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国家 | 175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900年(%)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美国 | — | 2.4 | 7.2 | 23.6 |
印度 | 32.8 | 29.8 | 19.7 | 6.2 |
中国 | 24.5 | 17.6 | 8.6 | 0.7 |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
C.世界市场已然形成
D.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
7.(2017·广东肇庆一模)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
A.使传统土布退出了中国市场
B.使中国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
D.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2017·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7)下表是1872年~1878年中俄贸易统计简表(单位:两)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时间 | 俄国→中国 | 中国→俄国 |
1872年 | 14 970 | 1 898 761 |
1874年 | 680 | 1 587 685 |
1876年 | 1 074 | 3 021 973 |
1878年 | 120 | 3 207 094 |
A.俄国对华贸易呈现持续下降
B.中国传统商品对俄贸易有优势
C.中俄之间进行着平等的贸易
D.俄国的工业生产远落后于中国
9.(2017·湖北孝感一模,8)下列资料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类型 |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8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A.工业经济水平不高但发展快
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10.(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三,11)下表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门类 | 纺织业 | 缫丝业 | 面粉业 | 火柴业 | 水电业 | 机器业 | 矿冶业 |
新增数量 (家) | 82 | 70 | 53 | 28 | 60 | 20 | 73 |
新增资本额 (万元) | 1 332.1 | 556.9 | 786.8 | 130 | 3 813.8 | 352.1 | 2 272.9 |
表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反映了( )
A.国内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B.民族工业所占比重增加
C.近代工业结构有所优化
D.近代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11.(2016·陕西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下表所显示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
年份 | 国有企业比重(%) | 外资企业比重(%) | 民营企业比重(%) |
2001 | 42.5 | 50.1 | 7.4 |
2003 | 31.5 | 54.8 | 13.7 |
2007 | 18.5 | 57.1 | 24.4 |
A.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C.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D.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12.(2017·河南郑州二模,28)下表呈现的信息反映出( )
地区 | 广州 | 上海 | ||
年份 | 1845年 | 1850年 | 1845年 | 1850年 |
茶叶出口(磅) | 7 600万 | 5 500万 | 380万 | 2 200万 |
生丝出口(包) | 6 800 | 4 300 | 6 400 | 17 000 |
对英国贸易总额(元) | 3 100万 | 1 600万 | 1 100万 | 1 200万 |
A.率先成为通商口岸的地区贸易量增加
B.中国对英国的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19世纪中期中国外贸中心转移的趋势
D.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13.(2017·天津部分区一模,4)下图为中国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民族企业发展得益于政策调整 ②民族企业和外商企业相互促进 ③民族企业的增速超过外商企业 ④外商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2017·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下图反映了1895年前后我国民族企业资本额的变化情况,导致商办企业资本额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百日维新推动了民间投资热情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爱国运动的影响
15.(2017·山东淄博一模,30)下表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
年份 | 棉制品 | 棉花 | 面粉 | 交通器材 | 机械 |
1913 | 10.3 | 0.5 | 1.8 | 0.8 | 1.4 |
1936 | 1.5 | 3.8 | 0.5 | 5.6 | 6.4 |
由表格可以推知,当时中国( )
A.重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轻工业发展迅速
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
16.(2016·太原高三模拟)下表为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反映了美国( )
时间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53年 | 5.5% | 47.2% | 48.3% |
1963~1967年 | 3.3% | 43.5% | 53.2% |
A.不断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消费水平提高促使消费结构变化
C.借战胜国地位不断扩大国际市场
D.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17.(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1)下面是苏俄(联)1920~1924年农村平均税率变化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苏俄(联)
A.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经济政策出现调整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恢复
D.农业生产迅速复苏发展
18.(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33)下图为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图中变化有利于( )
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
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
C.发挥市场的作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
19.(2017·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34)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28年 | 1932年 | 1937年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2 | 1 | 2 | 1 |
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导致机器制造业发展停滞
B.1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D.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
20.(2017·江苏苏北四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1)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生产力水平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答案解析
1、A
解析 材料中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其最大影响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
2、A
解析 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出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故A正确。
3、D
解析 根据图表,不能体现东汉时期江南人口来自北方移民,以及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安史之乱使北方人口大规模南移,故B项错误;明朝初年新航路尚未开辟,不存在玉米种植的传入问题,故C项错误;明朝初年,国家刚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人口增殖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4、B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以发现从1914~1920年整个棉纺织业无论是从布机的台数还是纱锭的枚数都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是迅速发展,但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沉重的一击,这从1921年布机数量未增加可体现,因此发展背后隐藏着危机,故B项正确。
5、A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当时的庙会主要集中在农闲时节,因此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注重保障农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并不是以季度为周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庙会发展与月份的关系,不是说明其受时间的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信息说明城乡商业发展注重农时,不是说以农业为基础,故D项错误。
6、A
解析 材料表中,从18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英美工业产值占世界份额越来越重,而中印却与之相反,说明世界格局发生剧变,故A项正确;从18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份额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欧美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而不是中国制造业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是工业总产值世界份额的变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是工业总产值世界份额的变化,与文明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无关,故D项错误。
7、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进口洋纱数量增多,并未说明传统土布退出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进口洋纱,不是列强掠夺中国原料,故B项错误;随着洋纱的大量进口,我国的纺纱业日益萧条,造成我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纺”“织”分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8、B
解析 俄国对华贸易有增有减,故A项错误;中国对俄贸易输出额长期大于进口额,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遭受俄国侵略,双方贸易是不平等的,故C项错误;俄国的工业生产比中国先进,故D项错误。
9、A
解析 题干中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增长分别为3.3倍和8倍,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题干中我国的货物类型以生活消费品和农业、手工业品为主,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
10、C
解析 根据表《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企业数量和资本额都增加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内工业因环境有所改善而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所占比重,故B项错误;表中轻工业、重工业企业数量、新增资本额都增加了表明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工业结构有所优化,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国内工业因环境有所改善而发展,故D项错误。
11、D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同时期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故D项正确。
12、C
解析 根据所学,广州和上海同时成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表格材料中没有中英进出口贸易的比较,故B项错误;根据统计,广州的原料出口、对英贸易均呈下降趋势,而上海的原料出口和对英国贸易均呈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从统计数据上看,上海的各项指标均没有超过广州,故D项错误。
13、B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①正确;民族企业和外商企业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不是相互促进,故②错误;由两时期数据变化来看,民族企业的增速超过外商企业,故③正确;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的是小农经济而不是外商企业,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4、A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弃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宣告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15、C
解析 重工业指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比如煤炭、石油开采等,表格中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表格分析,可以得出主要部门为轻工业,重工业很少,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棉制品进口比例的下降”“机械进口比例的上升”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轻工业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错误。
16、B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是在提高的,再结合二战后这一时间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消费水平提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17、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农民耕作自主权的扩大或缩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1921年后苏俄(联)农业经济政策作出调整,,在农业上由余粮收集制变为固定粮食税,税收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恢复,故C项错误;材料仅是税率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且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是在1925年,故D项错误。
18、B
解析 图中变化主要是苏联“二五”计划时期轻工业尤其是农业比重上升,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时期农业由零到有和轻工业有所上升,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不出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调整,不能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9、D
解析 据材料“1928年”“1932年”“1937年” 机器制造业在世界排名可知,苏联机器制造业发展较快,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停止,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与农业无关,故C项错误;20世纪20~50,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故D项正确。
20、D
解析 “”运动出现在1958年,与1953~195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不能指导1954~1956年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1958~1961“”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的下滑,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针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下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取得了1961~1964年经济上升的成果,故D项正确。
(编辑:徐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