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清朝是中国小说史上继明代之后又一个小说创作和传播的高峰时代。
这个时期小说情节常常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展开,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面,上达封建统治阶级人物,下及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两本清代小说,一本是《老残游记》,另一本是《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 吴敬梓(1701~1754年),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儒林外史》的基本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功名富贵对士人心理的腐蚀。
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与他所处的年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认识到“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的历史兴衰大势,才产生出“功名富贵无凭据”的慨叹。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这本《儒林外史》,以清嘉庆八年卧闲草堂善木为底本,完整收录56个回合。
胡适曾写道:《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一个个故事独立又精彩,一张张面孔跃然纸上,读起来轻松畅快,犹如身临其境。
| 图片来自网络
对《儒林外史》的初印象,无非就是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
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 图片来自网络
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
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
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
| 图片来自网络
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
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
这时候,当地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 图片来自网络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这些夸张的行为,其实都是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顽固;但是却没有人来改变它,慢慢地变成了枷锁,锁住了为这个时代痴狂的人们。
都是贫苦的读书人,穷尽一生,也只为了抓住自己的救命稻草。
看《儒林外史》,横看竖看,觉得里面没一个好人,也没一个坏人,都是局限在自己视野中的普通生物。
“势利”二字,虽万千变相,或微如毫芒,或大如椽木,终究所向无敌,无人能幸免。
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如此庸俗,如此低级,身为人类已经没有自恋和抒情的余地。要命的是,它的每一句话,都准确到令人魂飞魄散。
作为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
书中收录绝美古风插画:
书中突破性地收录了国内新锐插画师的6幅全新绝美古风插画,古典与现代风格交织完美。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无论做什么事,学好才是根本,行行能出状元;难与不难是辩证的,若能知难而上,谨慎为之,则能化难为不难。
此联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作者的看法不同,认为“读书”和“耕田”只要认真“学好”就是好事。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第三十五回中庄征君辞官回故里;四十一回汤大爷,二爷漏夜赶科场。
书中的人物对于功名利禄都有不同看法;有的人看重名与利,有的人淡泊名利,年少的时候不知生活的艰辛,等老的时候才知道生活有多么不易。
人生有许多梦想,各不相同,希望少年人珍惜时间,善待生活,别等老了后悔。
全新精校典藏本:
全书共500多个注释,解释生僻字词,清扫阅读障碍。
版式舒简流畅,内文纸采用轻型纸,兼具收藏的质感与阅读的便利。
《老残游记》
| 图片来自网络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清王朝封闭的大门,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不平等的屈辱条约,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 图片来自网络
刘鹗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他虽然是在官僚家庭中长大,但精通于数学、医学、水利等实用领域。
早年有过行医、经商的经历,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
后来,他为了帮助因沈荩一案受到牵连的好友连梦青,而创作了《老残游记》赠予好友,帮助其增加收入。
《老残游记》讲述一个被称为“老残”的江湖医生在游历各地时发生的故事。小说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为世界文学名著。
虽然刘鹗的本意是帮助好友渡过难关,但生当乱世的他,目睹国事糜烂,,这本《老残游记》可以说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
Tips:1903年,沈荩向天津的英文报纸《新闻报》曝光,清政府将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沈荩遭到清政府绞杀,他的好友连梦青遭到连累,从北京逃往上海。
刘鹗个人的真实写照:
第一回合中介绍老残的职业,“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现实中,刘鹗早年曾在扬州行医,一度悬壶济世,写有《温病条辨歌诀》和《要药分剂补正》,小说中老残的职业设定便是刘鹗的人物写照。
| 王景治河图(图片来自网络)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善于河工算学,在河南曾治理过黄河。年轻时的刘鹗一直跟随父亲,于是他秉承家学,也钻研治水方略。
他曾在山东参与过治理黄河的工作,还写有《治河五说》《三省黄河全图》《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河工禀稿》等书。
因此,刘鹗在水利方面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他自然也将这个本领赋予了“老残”。
文中这样写道:“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渍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
“法子尽有……只须依着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后来唐朝有个王景得了这个传授,以后就没有人知道此方法了。”
这个叫“黄瑞和”的大户实际指的就是黄河;这种夏天发作、过了秋分就不打紧的窟窿,用治水的大禹的方法才能治好的病,就是指的黄河决堤;文中提到的王景,是东汉水利专家,曾成功治理过黄河。
晚清的“清官”:
| 图片来自网络
刘鹗在小说里介绍了几个官员,都是“清官”,却当官不为民做主,他们手下的政绩惊人地“出色”。
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原因在于玉贤大人滥用酷刑,屈打成招,凡是有事情不合他的意,就拉去受刑折磨致死,政绩当然出色了。
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
张宫保(有时也写作“庄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分辨不出下属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前面所说的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错误地采用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
Tips:民埝是由沿河居民自费修筑,以保护其村庄、田产。
,直斥“清官”误国害民。
他笔下这些“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就像小说中这样写道:“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
刘鹗的理念主张:
小说第一回中关于“大船”的寓言,。他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
船上有几种人:
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指当时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只会过太平日子,不巧遇碰上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
,比喻当时的革命派。作者认为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
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很是反感,视其为罪人。
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
现实中,刘鹗主张的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
《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图书套装,限时特惠52元/套。特惠时间6月24日00:00~6月30日23:59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
投稿、内容合作、招聘简历: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