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老照片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平台发展历程
北京体育大学
2022-05-29 10:08:29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发展始于1958年,当年成立了体育理论系,包括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解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体育理论、体育史、运动心理和体育游戏等多个学科。1962年,体育理论系更名为基础部,1978年更名为基础理论系,1986年更名为体育生物科学系,1997年更名为人体运动科学系,2002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我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6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也成就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平台今日之辉煌。今天,我们带大家走向科学研究平台的历史,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根据我国专家与原苏联专家的建议,由原国家体委和学校共同出资购置了教学与科研设备,按照原苏联的实验体系建立了实验教学平台,并配备了专门的实验教辅人员,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工作,同时完成部分科研任务。我校这一阶段的实验平台水平与原苏联体育学院基本同等。1982年,,学校也配备了一些设备,我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平台初具规模。为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学校提出“统管共用,设备共享”的实验室管理理念,于1984年批复成立科学实验中心,1985年正式挂牌。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以外,科学实验中心还承担部分国家队的科技服务及培养实验室管理人才的任务。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培养了我国第一位体育学博士;高强、尹吟青老师获得国家科学发明三等奖;佟启良老师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研究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卢鼎厚老师为我校申请到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80年在德国访问时,钟师统院长向贾冰怀老师提出建立科学实验中心的设想2007年,为进一步整合实验资源为教、训、科三结合基地建设及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服务,学校成立了科学研究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2008年,运动康复系成立,将科学研究中心的理疗与康复实验室设备、人员划归运动康复系管理,成立了康复中心和理疗中心。至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平台达到国际水准。我校师生利用这一平台不仅从事高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而且积极为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全民科学健身、体育产业、国防提供科技攻关与服务,硕果累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是:谢敏豪教授的科研团队和陆一帆教授的科研团队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学研究中心下设体能训练实验室群、身体机能测评实验室群、生物化学实验室群、低氧训练实验室群和动物试验室群5个实验室群,为国家队备战重大国际赛事、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实验平台。
教学实验中心是学校从事各类实验课教学实训的单位,属于学校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负责全校实验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并为奥运攻关、全民健身、学科建设等各类科研活动提供技术服务。康复中心拥有先进的运动康复、运动损伤防治、体能训练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仪器设备,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师生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理疗中心承担着教学和国家队保障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配合教师进行教学实验课及本科生研究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国家队需要,为驻训和转训的国家队提供优质高效的理疗康复服务。
谢敏豪教授团队、陆一帆教授团队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甲子筚路蓝缕,六十载波澜壮阔。回顾北体科学实验平台近六十载的风雨历程,展望未来,追求卓越,我们一直在路上。